食品巨头的下个战场 就要交给这些"女二代"了

在吃完二十多年的红利之后,中国本土的食品巨头们近年来或被动或主动地开始转型。在一代企业家们逐渐退隐或意图交棒之际,这些“家族企业”的二代们也一步步走到台前,接受或改革或延续的挑战。

01 娃哈哈的“公主”

2019年4月8日,企查查信息显示,杭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备案发生变更,总经理张宏辉卸任总经理,黄敏珍卸任董事。变更后,蔡雷成为新任经理,蒋丽洁担任董事。目前,该公司的5名管理层人员分别为董事长宗庆后、董事吴建林和蒋丽洁、监事郭虹及经理蔡雷。

张宏辉曾在杭州老字号胡庆余堂工作,后被宗庆后看中调任至娃哈哈。4月8日,除了卸任娃哈哈饮料公司,张宏辉还卸任了杭州娃哈哈宏振包装有限公司的经理职位。目前张宏辉依然是红安永盛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持股10.9%,并担任杭州娃哈哈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的董事。

虽然没有出现宗庆后女儿宗馥莉,但随着元老们的退任,这也被认为是娃哈哈的管理层向年轻化转型的更进一步。

80、90后大概没有人没喝过娃哈哈,逃得过AD钙奶也逃不过八宝粥、饮用水。饮料是娃哈哈的主阵地。目前其产品主要涵盖蛋白饮料、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蔬汁饮料、咖啡饮料等。

据其官网介绍,杭州娃哈哈集团创建于1987年。1987年4月,宗庆后承包了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起家。同年7月,宗庆后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

1991年,娃哈哈以8000万元有偿兼并了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小鱼吃大鱼”,第二年娃哈哈的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

娃哈哈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著名的“达娃之争”。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实行合资,一次性引进4300万美金,共同组建5家合资公司。据娃哈哈方面的说法,2006年,达能控股的乐百氏连年亏损,达能提出要以净资产的低价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娃哈哈拒绝。达能先后在瑞典、美国等地,对娃哈哈及其关联方提起了一系列的诉讼和仲裁。后娃哈哈胜诉,双方最终于2009年9月30日在北京签署了一揽子和解协议。

娃哈哈在近年发展过程中多次转型,先后涉猎童装、奶粉、零售、白酒、无人便利店等,现在开始还要做“机器人”。2019年3月27日,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除了转型,娃哈哈另一个引发市场关注的点在于接班人。

娃哈哈集团的“公主”宗馥莉归国后就进入娃哈哈集团,2005年起担任娃哈哈萧山二号基地管委副主任,并且在4个月后担任娃哈哈童装与卡倩娜日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10年开始执掌宏胜饮料集团。

2018年,宗馥莉上任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长,主管娃哈哈产品的包装以及品牌推广。让年轻人来让“老龄化”的品牌年轻化,恐怕也是目前娃哈哈的转变思路。

大家热衷于讨论的另一个方向,是未来宗馥莉的主导下,娃哈哈在资本市场的动作。30年来,娃哈哈坚持不上市。但2017年5月,宗馥莉主导了一次并购。港股公司中国糖果公告称,宗馥莉提出约5.73亿港元的要约收购,股价狂飙,三个月后该收购要约失效,宗馥莉在资本市场首战失利。

2018年8月,宗庆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我觉得做企业,摊子还是不能铺得太大,我们坚持小步快跑。关于上市,我们现在不缺钱,如果未来要上需要大资金投入的项目,也可以考虑上市。如果上市了不让股东赚钱,也不是健康的股票市场。”

虽然宗馥莉目前还没直接坐上一把手位置,但在宗庆后松口后,娃哈哈的资本市场也值得期待。

02 “临危受命”祝媛

相较于从容上任的宗馥莉,在风雨飘摇中接棒雨润集团的祝媛则显得仓促许多。

3月27日,雨润食品在发布2018年财报同时公告,祝义财女儿祝媛接任俞章礼、李世保成为雨润的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等。

雨润创建于1993年,总部位于南京,其业务包括食品、地产、商业、物流、旅游、金融和建筑等。

祝媛在这个时间点拿到的雨润显然有些风光不再。财报显示,2018年,雨润食品营收港币126.51亿元,相较去年120.57亿同比增加4.9%;毛利为9.65亿港元;但净亏损高达47.59亿港元。

今年1月底,江苏前首富、雨润系实际控制人祝义财,在被羁押了三年零十个月之后重获自由。

1月22日晚间,中央商场(600280.SH)发布公告称,1月22日接到祝义财家属通知,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祝义财已回到家中。祝义财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目前未在公司担任职务,公司经营情况一切正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祝义财案的知情人士处获悉,1月21日上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判决祝义财犯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由于羁押时间已经折抵刑期,决定被解除监视居住。

此前,祝义财被控涉嫌行贿、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三个罪名,由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在2018年1月向杭州中院起诉。

祝义财实际控制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港股上市的雨润食品(01068.HK)和A股上市的中央商场(600280.SH)。2015年3月27日,中央商场发布公告称,3月26日祝义财家属接到通知,检察机关于2015年3月23日起,对公司董事长祝义财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此后,雨润食品和中央商场陷入债务危机,集团面临破产重组。雨润食品从2015年4月8日复牌时的2.13港元/股,一路下跌,1月21日开盘报价仅为0.76港元/股。

1月21日,祝义财案宣判后,雨润食品当日大涨8.97%。中央商场1月22日涨幅也达到3.55%。但业内更为关注的是,祝被羁押的这几年,正是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曾经的掌舵人回归之后,雨润系是否能够复苏,未来的路在何方?

雨润系在2015年开始陷入债务危机,不断面临诉讼和违约。天眼查显示,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被执行信息、失信信息、司法协助信息多达十几条,法律诉讼更是百余条,其中大多是未按时付款而导致的合同纠纷。

中央商场2018年11月、12月两次公告称,因债权转让合同纠纷,祝义财和江苏地华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计6.4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01%)全部被轮候冻结。

两家上市公司业绩也受到拖累。雨润食品2017年财报显示,全年收益约为120.57亿港元,同比下降27.8%,净利润亏损为19.15亿港元。中央商场2018年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下降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亿元,同比下降71.13%。

“祝义财被羁押之后,整个雨润都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市场份额在这几年也缩小了不少,被金锣、双汇抢了不少市场份额。”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1月22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祝义财的回归对雨润的东山再起会有比较大的支撑,在祝出事之前,雨润集团是集食品、物流、商业、房地产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在资金链紧张后,雨润也对非食品类板块进行了收缩,对整个雨润的发展更加有利。

朱丹蓬认为,祝义财回归后,应该对雨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进行重新定位,可能会把业务重新聚焦到母公司的食品板块。就食品产业而言,市场机会仍在,因为猪肉是中国最基础的刚需。

“国内三大肉制品公司从区位来说,位于华东的雨润理论上来说是区位优势最好的。”他表示,对雨润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在顶层设计、营销策略、渠道等方面该如何重新布局,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及原来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把整个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雨润在财报中说,2018年中国肉类市场竞争环境持续激烈。受成本、总产能、需求和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从年初下跌的趋势到下半年小幅回调,加上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跨省调运,令猪肉价格产生地区分化现象。全年猪肉产量5404万吨,下降0.9%。在经济环境及猪肉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左右下,行业内企业运营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对于临危受命的祝媛来说,挑战可能还不仅于此。目前没有更多公开的成绩能看出祝媛的执掌能力。根据公告,祝媛32岁,持有新南威尔斯大学商业经济及财务学商学士学位、悉尼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证券及期货从业员资格考试中,彼已通过卷一及六的考试。在加入本集团前,祝小姐在人力资源、财务分析及投资方面拥有超过六年的经验。”

03 新希望的“新掌门”

除了在不同时机下参与到公司管理的上述两位女儿,还有两位民营食品巨头的女儿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一位是颇为高调的刘畅。

今年1月25日,新希望乳业(新乳业,002946.SZ)在深交所正式敲钟上市,这也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时隔二十年第二次来到深交所敲钟。1998年,新希望(后更名“新希望六和”)在深交所上市,开启了新希望集团的资本之路。

随着新乳业正式上市,刘永好旗下的上市公司增至三家,其女儿刘畅一起出席了敲钟仪式。目前执掌新希望六和的也是刘畅,新乳业招股书显示其拥有新加坡国籍。

刘永好和刘畅为新乳业共同实际控制人,截至2018年6月30日,刘畅通过UniversalDairy Limited持有新乳业72.8844%的股份,刘永好通过新希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新乳业17.4914%的股份。上市之后,刘永好和刘畅在新乳业的“身家”高达54.5亿元。

依据招股说明书,新乳业本次公开发行股票8537.11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5.45元人民币,募集资金总额4.65亿元。上市首日,股价攀升至每股7.85元,大涨44.04%。

新希望集团始创于1982年,据其官网,新希望集团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子公司超过600家,员工7万余人,集团资产规模近200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超1300亿元人民币。在农牧行业之外,先后进入食品快消、农业科技、地产文旅、医疗健康、金融投资等多个产业。

不同于前两位,刘畅已经独立执掌新希望六和多年,妥妥的接班人。

新乳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旗下子品牌众多,在不同区域都拥有不同的品牌。这源自于其自身的品牌策略,由于最初新乳业是从做2B起家,跨界到2C之后,通过收购借助当地品牌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新乳业的扩张之路会容易很多。

但也有市场声音认为,过多的品牌会影响消费者对于新乳业的认知。

“新希望集团最早立足于农业,然后多元化发展,进入乳业的契机本来就与很多企业不一样。”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在上市时表示,“我们通过并购重组,链接区域品牌进行联合发展。”

他认为,多品牌的背后可以有统一的逻辑,不同品牌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性,如何发展这个共性形成共同的战略,是新乳业的关键。而实现多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就是并购。

并购的关键是,并购之后具不具备强有力的团队、是否有先进的管理方法,能够在并购之后,通过团队融合、整合运营,提升被并购品牌和母公司的价值。

从农牧到乳业,刘畅要掌舵更加多元的业务。

2016年,刘畅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演讲上谈起她个人的经历和未来对新希望整个战略的构想,她表示,新希望的成长伴随着她个人成长轨迹的全部,而在将来,新希望将要打通养殖端与消费端,成为“食品王国”。

04 “独挑大梁”许阳阳

最后这位女承父业的二代是曝光度最低的,与刘畅相比低调许多。

3月27日,港股上市公司达利食品公布2018年业绩报告。2018年,达利食品实现收入208.64亿元,同比增长5.4%;毛利80.5亿元,同比增长8%;毛利率38.6%;净利润37.17亿元,同比增长8.3%;净利润率17.8%。

达利园小面包、可比克薯片、“好吃你就多吃点”、和其正凉茶以及孙俪在电视上念叨的“豆本豆豆奶”,对于国内的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些曾经或现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品牌应该都不会陌生;但比较少的人会把以上品牌全部联系在一起。

他们背后同属于一家公司,即达利食品集团。相较于单品类的知名度,达利集团的形象鲜为人知,这与达利集团实行多品牌战略对抗市场竞争、创始家族相对低调有关。

1989年9月,达利集团的创始人许世辉在福建泉州惠安创立了达利集团的前身惠安美利食品厂,其第一款产品是“美利牌”饼干。在当年食品普遍以散装称斤的情况下,美利开始采用相对精美的包装,打开了销路。1992年8月,福建惠安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使用“达利”字号。

此后达利开始扩大规模、在全国各地成立分公司,目前拥有21家分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品类、采用多品牌的战略;从糕点、饼干等休闲食品类跨越至饮料产业,达利食品集团品牌媒体策划部部长曾旭聪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成为各项单类排名国内前三,从以前的达利园做大众休闲食品到乐虎这样的功能性饮料,我们不断在找不同品类发展的空间。”

达利的应对策略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品类。

2017年4月,达利食品集团推出“豆本豆”豆奶品牌,据曾旭聪的说法,许世辉在提出要做豆奶时做了诸多调研和口味研发。

“国人的早餐选择第一位其实是豆奶豆浆,也是东西南北区域都在饮用的饮品。”曾旭聪提供的数据显示,饮食习惯和内地接近的香港,当地最大的豆奶企业2015年在香港市场的收入超过17亿,香港人口700多万,“内地人口将近14亿,是香港的200倍,如果按等比推算,大陆豆奶市场或可达到1000亿规模。”

一方面,与同类别的牛奶相比,中国牛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中国液态牛奶的人均年消费量为33公斤,但中国有高达30%的乳糖不耐受人群,豆奶是更好的选择。曾旭聪表示,“另一方面,国内的豆奶产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生产环境、工艺、产品都不达标,缺少龙头品牌,这些都是机会所在。”

达利确实也对豆本豆寄予厚望,据其称2017年取得了7亿包的销售成绩,“今年会逐步扩大经销网络、渠道销售,今年目标定在20-30个亿。”

豆本豆同时上市了香港市场,达利将其视为打开外部市场的契机,“国内还是主要市场,但不管香港和东南亚都是未来要去发展的。同时香港供货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我们供给内地和香港的产品和标准都是一样的,不需要特供。”

“豆本豆其实是整个达利集团唯一一个不算跟风的产品,它有自己明确的品牌、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定位。转型方向是对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有些营销策略还不匹配大品牌的做法,也造成了一些间接的损失,比如库存量过大、经销商产品滞销、费用核销等问题,厂家和经销商都有问题。”朱丹蓬指出,“这可能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必须经历的阵痛和经验,是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如何解决不同市场的匹配度、品牌沉淀、消费者认知和促销等问题,才是整体良性运营下去的关键。”

转型的背后站着这家公司的二代许阳阳,在公开报道中着墨甚少。除了女儿许阳阳,许世辉还有一个儿子,但在多年前因车祸身亡。

2014年11月,许阳阳获委任为达利集团董事,担任集团副总裁兼执行董事至今。

在过去近二十年中,多品类,通过高知名度明星代言、传统营销渠道大量投放广告的营销体系,下沉至三四线广大市场似乎是本土食品企业的相似打法。

根据贝恩发布的《中国购物者报告》,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增长依然缓慢。2018年上半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步入整体增长放缓期,在此期间,城市购物者的快速消费品总支出仅增长3.3%;个人和家庭护理类消费品的增速远快于食品和饮料类。

始于2011年的市场疲软持续至2017年上半年,迫使各品牌必须通过创新的方式提升在家庭户中的渗透率以获取市场份额。其中食品和饮料品类继续两年来的销量负增长趋势。

食品企业最为仰赖的传统渠道也不乐观,大卖场的销售额增速下滑2%,超市和小超市的增幅也降低至2%,仅略高于通胀率。与此相反,便利店的销售额增速超过7%。电商渠道继续蓬勃发展,销售额增长超过52%。本土品牌在个人护理品类的竞争中获胜,而外资品牌在食品和饮料品类中的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在收获了庞大的人口红利、获取强大的现金流之后,对经销商、商超等传统渠道越发强势控制的同时,本土食品企业更面临着自身品牌升级、优化,外部电商渠道强硬,消费者忠诚度降低、口味变化加快等挑战下,如何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和品牌驱动力等问题。

朱丹蓬在接受21新健康采访时说:“中国民营企业在快消品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比如以前达利用一二线大品牌的战略去打三四线的市场,这种错位营销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但到了一个阶段之后,品牌始终要回到一二线做品牌升级、创新或转型,但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还面临着品牌沉淀不足、消费者教育不到位、市场不匹配等挑战和不足。”

这些问题,应该也是上述(准)女掌门们未来要面临的挑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